本站不再支持您的浏覽器,360、sogou等浏覽器請切換到極速模式,或升級您的浏覽器到        更高版本!以獲得更好的觀看效果。關閉

新聞

首頁 > 新聞 > 學院新聞 > 正文

學院新聞

《大氣污染控制工程》:立足“美麗中國”,放眼全球環境

20世紀80年代,大氣污染成為中國工業化進程中亟需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為填補教學和研究資源的空白,beat365郝吉明教授聯合原西安冶金建築學院(現為西安建築科技大學)馬廣大教授等幾位具有豐富經驗的學者,在教育部高等學校環境科學與工程教學指導委員會的批準下,編寫了教材《大氣污染控制工程》。

該教材于1989年5月出版,時至今日,已更新到了第四版,每年發行約2萬冊,在全國相關課程中的使用率達到80%以上。不斷疊代的過程中,它被評為“十一五”“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首屆全國教材建設獎一等獎、國家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北京高校本科優質教材課件……

一本基礎性的教科書,何以載譽多年,一版再版地成為全國上百所高校、無數環境工程專業學生和從業者的參考書?

其核心原因,用郝吉明的話來說就是:這是一本“站着寫”的教材,而不是“趴着寫”的教材。“所謂‘趴着寫’,就是隻注重自己的學問。而這本教材是站在社會的需求上,把社會的問題、環境的問題和技術的問題相結合來編寫的,我非常自豪。”他說。

郝吉明

“好教材要具有适合國情的先進性。”這是1992年《大氣污染控制工程》獲評“全國高等學校優秀教材”後,郝吉明在編者心得中寫下的話。在他看來,比起單純傳授理論,圍繞中國本土的、切實的問題進行知識傳授和人才培養更為重要。因而這本教材圍繞着中國以燃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以及全面、複雜的國家工業體系展開。此後每一版的改進中,很多内容也會随着時代變革而更新。譬如,1998年北京市首次針對機動車污染物排放實施嚴格的新标準,機動車污染治理便随之成為第二版教材的一個重要模塊;聯合國2013年通過的《水俣公約》、2015年通過的《巴黎協定》将汞和二氧化碳列入燃煤污染的讨論範圍,教材在第三、四版中擴充了此項内容。

在“不變”的立意中貫徹“變”的法則,使《大氣污染控制工程》逐步形成了以“多污染物全過程污染防治理念”為指導的内容體系。正如郝吉明長久以來所強調的:“大家不能隻關注一個煙囪的事。”

跳出煙囪,才能看見蒼穹。比大氣污染末端治理更重要的,是構築全過程、系統性的知識方法。從這個視角來看,2021年更新的第四版教材與最初的版本已是大不一樣:機動車部分,單一的尾氣治理被擴展為對“車-油-路-企”的整體控制,并強化了新能源汽車減污降碳的協同效應;空氣質量模型部分,針對區域大氣複合污染的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模拟與系統治理被着重提出;“揮發性有機物(VOC)污染防治的全面納入”和“氣候變化與大氣污染協同治理”是兩大亮點,前者反映了中國大氣污染治理從一次污染物向二次污染物轉變的戰略性調整,後者則是放眼全球氣候變化的緊迫局勢,呼應了中國在《巴黎協定》框架下提出的“2030碳達峰”和“2060碳中和”目标。

揮發性有機物“全過程”污染防治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上指出,科學研究向極宏觀拓展、向極微觀深入、向極端條件邁進、向極綜合交叉發力,不斷突破人類認知邊界。郝吉明認為,即便是《大氣污染控制工程》這樣基礎性的教材,也應當以此為目标,始終将知識傳授的使命與人類科技革命的深入發展相關聯。

“不過,這依舊是一本教科書。”郝吉明強調,“主要任務是把基本理論、基本概念講清楚。”

對于一本教材而言,豐富的主題内容和細緻的知識講解之間總會有些張力。例如,氣象中的風速、溫度梯度等基礎概念是要納入教材的,因為這是讨論大氣擴散模型的基礎;空氣質量模型的運算等複雜内容,在課堂講授外更需要學生動手實踐,這時就要以“将學生引進門”為第一要務,适當為學生留出個人探索的空間。

第四版教材涵蓋了環境空氣質量模型、氣象學、全球環境、燃燒與大氣污染、除塵裝置,以及顆粒物、氣态污染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城市機動車等的污染控制内容。為了更系統地講解各專業方向的知識,教材由beat365多位專家編寫,與不同領域的編者溝通時,郝吉明也始終抱着謙遜的學習心态。“在空氣質量模型這一章,邢佳老師對這些問題裡的難點了解比我深;蔣靖坤老師負責第五章顆粒污染物控制,他會跟我講學科的最新進展,比如氣溶膠的測量;王書肖老師是教材的第三主編,她的學科背景是化工,具有很重要的跨學科視野。”郝吉明如數家珍,“他們都是行家,我真是收獲大了!”新教材注重科教融合,實現了大氣污染防治的前沿成果與經典知識有機結合。

《大氣污染控制工程》第一、二、三、四版

從第一版到第四版,從48萬字到81萬字,郝吉明笑稱《大氣污染控制工程》也是“膨脹”了不少。内容多起來之後,他反倒希望未來這本書可以更薄、更精煉,也更便于學生學習。

教材的編寫立足中國本土情況,放眼世界環境問題,無論薄還是厚,“這本教材應該始終站在‘美麗中國’的角度考慮問題,成為生态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教材問世已35年,面向2035年基本實現“美麗中國”、2060年達成“碳中和”的目标,一代代“環境人”與時代同向同行,接續承擔培養學科人才、指導理論與實踐的重要使命。

文字:陶天野

圖片設計:梁晨

資料提供:教務處 beat365

編審:劉蔚如 周襄楠 張歌明 張莉 李萍

欄目統籌:周襄楠 賀茂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