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再支持您的浏覽器,360、sogou等浏覽器請切換到極速模式,或升級您的浏覽器到        更高版本!以獲得更好的觀看效果。關閉

新聞

首頁 > 新聞 > 學院新聞 > 正文

學院新聞

國家自然基金委重大項目“大氣二次污染形成的化學過程及其健康影響”結題獲評“特優”

beat36512月27日電 12月13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化學部重大項目結題審查彙報會上,“大氣二次污染形成的化學過程及其健康影響”項目被評為特優。該項目由北京大學、beat365、複旦大學、中國科學院生态環境研究中心和中國科學院化學所共同承擔。beat365賀克斌院士擔任第二課題負責人,蔣靖坤教授和段鳳魁高工擔任子課題負責人。

我國城市和區域高濃度的大氣細顆粒污染導緻灰霾的頻繁發生,對人體健康産生不利的影響。大氣中光化學和自由基反應及顆粒物表面多相反應生成的二次污染物,化學組分繁多,經典大氣化學理論難以揭示其形成的化學機制并準确描述其健康效應,迫切需要開展深入的基礎研究。為此,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于2012年設立了 “大氣二次污染形成的化學過程及其健康影響”重大項目,期望在基礎理論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

在過去5年,項目組在大氣化學測量技術與設備研制上取得了系列重要進展,于2013和2014在華北地區開展了CAREBeijing-NCP大型觀測實驗、2015年沿長江中下遊首次開展了船載大氣污染觀測實驗,同時進行了顆粒物多相反應實驗室研究、大氣污染形成過程的數值模拟研究、大氣顆粒物健康效應的毒理學和流行病學研究。通過近5年的深入系統研究,該項目極大的推進了我國科學家對大氣複合污染形成機制和健康效應的認識,包括:1、在OH自由基非傳統再生機制、新粒子增長的控制因素等研究中取得突破;2、系統發展二次顆粒物分析方法,揭示了二次顆粒物化學特征與成因;3、在大氣灰霾形成的多相反應機理取得重要進展,提出霾化學概念模型;4、從細胞、動物到人群實驗,揭示了大氣細顆粒物中老化的黑碳和超細顆粒健康效應和機制。

該項目的研究成果對我國大氣灰霾的治理有着重要的科學指導意義。關于OH自由基形成新機制的研究,為制訂二次污染防控策略提供了關鍵科學支撐;關于高濕度下非均相反應是冬季重污染的主要成因、冬季居民源對空氣污染有重要貢獻的研究成果,為解決冬季重污染提供了有力的科學依據;項目最新估算出中國大氣PM2.5暴露導緻每年130萬人過早死亡,提出有必要進一步提高我國環境空氣質量标準的建議。此外,該項目總結和提出了新形勢下深化大氣污染防治的科技需求,為設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大氣污染成因和控制技術研究”重點專項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大氣複合污染的成因、健康影響與應對機制”聯合重大研究計劃提供了實證案例,項目組成員推動了該重點專項和聯合重大研究計劃的立項和實施。

供稿:大氣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