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再支持您的浏覽器,360、sogou等浏覽器請切換到極速模式,或升級您的浏覽器到        更高版本!以獲得更好的觀看效果。關閉

新聞

首頁 > 新聞 > 學院新聞 > 正文

學院新聞

環境學術沙龍第398期:被動采樣的單顆粒物分析技術及其可能的生态系統影響

beat3652017年12月14日電(通訊員 田兆雪)12月7日下午,德國氣象中心實驗室主任Volker Dietze先生做客環境學術沙龍第398期,作了題為《被動采樣的單顆粒物分析及其可能的生态系統影響》(Particulate matter (PM) passive sampling with single particle analysis as an economical and effective approach for possible ecosystems impact assessments)的學術報告。本次沙龍由生态教研所所長劉雪華主持,20餘名師生聽取了報告。

Volker Dietze先生在作報告

Volker Dietze重點介紹了大氣被動采樣技術(Sigma-2)及其對粗顆粒物的單顆粒特征分析在大氣質量監測中的應用。标準的顆粒物測量大多使用主動采樣器(如PM2.5,PM10采樣器),但其針對遠程和長期的監測存在一定困難。德國氣象中心設計的被動采樣設備Sigma-2可保障顆粒物不受輻射、風和降水的影響而自由沉降,收集空氣中粒徑為2.5-80μm的顆粒物,随後利用計算機圖像處理系統,根據顆粒物大小、光學性質等将顆粒物分為透明和不透明顆粒物,并計算其質量濃度分布。此外,Volker Dietze還介紹了使用全自動真彩色技術的RGB通道和HIS(色調、飽和度、亮度)模型來區别自然成因、人為成因和生物成因顆粒物的方法。針對部分樣品可繼續做化學成分分析,如SEM-EDS, ICP-MS, MC-ICPMS等。已有研究較多關注顆粒物進入呼吸道後對人體健康的直接影響,卻較少關注其引發的環境污染而危害健康的間接影響,如溫室效應導緻的全球變暖。該采樣方法和分析手段可更多地用于森林、海洋等野外生态系統中大氣質量的監測項目中。在講座結束後,Volker Dietze與到場的師生進行了深入的溝通與交流。

劉雪華向Volker Dietze先生贈送紀念品

Volker Dietze先生目前是弗萊堡市德國氣象中心-空氣質量研究所-大氣顆粒物實驗室主任,該實驗室與多個國家及大學、醫學研究機構合作,進行空氣質量研究。重點研究被動采樣技術和粗顆粒物的單顆粒特征分析,研究課題還包括了自動化光學顯微鏡結合計算機圖像處理過程和分析系統,已發表相關文章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