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再支持您的浏覽器,360、sogou等浏覽器請切換到極速模式,或升級您的浏覽器到        更高版本!以獲得更好的觀看效果。關閉

新聞

首頁 > 新聞 > 學院新聞 > 正文

學院新聞

環境學術沙龍第508期:影響大氣超細顆粒物生長速率的化學過程

beat3652019年6月28日電(通訊員 李曉曉)6月25日下午,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化學系教授James Smith做客環境學術沙龍第508期,做了題為《影響大氣超細顆粒物生長速率的化學過程》(Understanding the chemical processes that affect growth rates of atmospheric nanoparticles)的學術報告。本次沙龍由大氣污染控制教研所蔣靖坤教授主持,30餘名師生聽取了報告。

Smith教授重點介紹了大氣中影響新粒子生成後初步生長階段的化學過程及其在線檢測技術。Smith教授首先探讨了大氣新粒子生成現象和超細顆粒物對人體健康的影響。随後介紹了其與合作者研發并不斷改進的靜電捕集熱脫附化學電離質譜(Thermal Desorption Chemical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er),該儀器結合了先進的納米顆粒物荷電和粒徑篩分技術,将大氣顆粒物分子層面化學組分的在線粒徑檢測下限由40納米降低到5納米。接下來,Smith教授介紹了基于該儀器開展大氣外場測量和實驗室研究所取得的最新進展。在芬蘭森林的觀測發現,多元飽和羧酸以及含氧數大于5的有機物與新粒子生成與生長有較強的相關性,并探讨了其對大氣新粒子的可能貢獻。在酸堿反應均相成核的實驗室流動管實驗中,以硫酸和氨氣成核、硫酸和二甲胺成核、硝酸和氨氣成核為例,揭示了酸性前體物與堿性前體物成核後顆粒物的酸堿比例随粒徑的變化主要取決于酸堿團簇的穩定性,相對濕度也會有一定影響。講座結束後,在場師生踴躍提問,氣氛熱烈,與Smith教授進行了深入的溝通與交流。

James Smith教授的研究方向是大氣新粒子生成和超細顆粒物的在線檢測,他開發了熱解吸化學電離質譜儀,曾獲得美國氣溶膠研究學會Kenneth T. Whitby獎和Benjamin Y. H. Liu獎,同時他還是Aerosol Science & Technology期刊的編輯